首页>soccer资讯> 百年名校杯,校园足球应该有的样子 >
百年名校杯,校园足球应该有的样子


文/《足球》报社社长刘晓新 百年名校杯结束了,拿到最新一期《足球》报时,五百多名孩子和校长们,已经在返回各自城市的高铁和飞机上。过去的一周,对所有人来说,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经历?是一场派对,还是一次交流?是一次对过去的印证,还是一段对未来的思考?


过去的十年,《足球》报一直在认真地打量和思考这个遍及全国的词语——校园足球。校长们都在感谢《足球》报给了大家一次珍贵的体验,但事实上,是来自全国18个省的这24支百年名校,就近给了我们一次最难得的验证一些想法的机会。对百年名校的执着,大概不是单纯地为了赛事的规格,更重要的是,百年名校更大的影响力、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和更丰富的教育理念,使我们完成了一次更有针对性、更有代表性的取样调查。七天,整整60场不折不扣的比赛,和一场激情洋溢、认真探讨的论坛,使我们心中有了更进一步,或者说,更笃定的答案。



百年名校精英交流赛,真正的价值,绝不是写在记分牌上的比分,是历城二中女足主教练姚波说的,那些拿了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冠军的姑娘们,在奔赴赛场的火车上,低着头扎着堆在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;是北大附中的学霸队长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身边突然响起的铃声,原来那是他给自己设置的闹钟,在提醒他到了每天背单词的时间;是厦门市人民小学的杨冬恋老师自己拍摄的那段视频,记录着孩子们在食堂里排着队鞠躬行礼,感谢那些每天为他们提供了可口饭菜的阿姨们……请记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片段,校园足球到底是什么?其实就是这些隐藏在竞技结果背后的,不起眼的点点滴滴。因为,校园足球既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,也不是一场大赶快上的运动,而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范畴的问题。除了书本和教学大纲,体育和音乐、美术一样,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辅助,校园足球对于教育的意义,概莫如此。


1996年前后,以足球学校为标志,足球甩掉了校园,一头扎进了圈养式训练的死胡同,教育的问题变成了在形式上以聘请老师开设文化课来解决。2015年,教育部发文推动校园足球的全面普及,这一次,校园甩掉了足球,大批特色校和训练营,承担了足球人才培养和竞技成绩的双项指标,专业的问题变成了在形式上以聘请专业教练负责训练来解决。客观上说,这是校园足球两个观念上的误区。实际上,校园足球不应该是校园的足球,而应该是校园加足球。按小学语文的定义,它不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,而应该是一个联合词组。至少,目前在体卫艺司的会议上,校园足球还只是这个部门分管的一个项目;至少,目前在中国足协的会议上,校园足球还只是中国足球青少年工作中的一个分支。但是,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,义务教育是中国的国策,抛开特殊原因,所有中国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,就是承担着义务教育功能的校园,从这一点上说,足球还需要,或者说,还能够区分出校园足球和非校园足球吗?


很多宏大的设想,往往来自最简单的解读。十年来,我们一直在讨论,如何抓好校园足球,一直在摸索,如何推动校园足球的体教融合,其实,问题也许就这么简单,校园足球从来都不是方法论,而是中国足球青少年的底层逻辑和代名词。体教融合还是不融合,是因为我们一直把这当成两种力量的博弈,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想问题,又何来融不融合?参加百年名校杯的24支球队,现在还有谁是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在负责训练?老师、校长和教练,其实简单到就像饭店里的店长、楼面经理和厨师,每个人做好自己擅长的事,管好自己该管的事,就是校园足球应该有的样子。



再往下想,才是方法论的问题。比如如何搞好普及?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宋豫,天天在琢磨什么“最美主场”,什么“校校有队,周周有赛,人人参与”,恐怕不是在琢磨怎么给国家队输送球员;比如如何培养精英?那是中国足协青少部的事,怎么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,怎么以大区基地推行科学的竞训标准,恐怕也没有几个校长会关心;再比如,几乎所有人都关注的打通足球人才上升通道的问题,看起来的确有必要给足球人才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保障,的确有必要消除家长们的根本顾虑。但是,我们还是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,虽然,这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全国一盘棋的问题,关系到标准、选拔机制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系列因素,但就像特招生,早已经是举国体制下体教融合、资源共享的大体系,无论是“631”还是“3+4”,在大体系下开辟出小通道,又算得上什么新鲜事?算得上什么难事?


七天时间,我们的镜头下和文字里,记录的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,而不过是一些习以为常的琐碎片段,校长们在关心着招生范围,老师们在关心着球员们的作息和作业,教练们在关心着自己的球队是不是也该采用三中卫体系。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,在教室里上课,在球场上踢球,它就是校园足球。


一件事情,做到了应该有的样子,就是最美的样子。

评论 (0)
暂无评论数据
网站地图
联系方式
应用下载
扫码下载APP